策点洞察

很多领先企业,尤其是互联网创新企业,其组织人事结构的突然变化,常常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,被各种媒介平台炒作。这不免使人备感焦虑。

 

  对于任何组织管理而言,都必须了解到环境对组织本身的影响。今天,组织的绩效已经不再只是取决于组织本身,更主要的是由组织外部的因素来决定,而决定组织绩效的外部因素就被称为“组织环境”。

 

  巨变时代,企业组织结构也一定是动态的。但对于组织环境的理解,更需要从根本上去把握,而不是浮于现象表层。这里,我试着对目前环境变化的几个最重要特征给予梳理,并照应企业当下的战略命题予以探索。

 

  特征一:不确定是经营的条件与机会

 

  我们先看看这样一家企业的战略机遇。这是一家总部位于广州的高科技公司,其最早的业务是大屏幕拼接技术。公司在该领域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,在中国市场取得了领先的地位。但是从2011年开始,显示技术的改变让这家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 

  三个最重要的挑战摆在公司面前:新业务没有获得根本性的突破;代理商、用户、市场甚至同行都在观望;公司内部弥漫着怨气、疲惫与无法看清未来的恐惧。

 

  引发这三个最重要挑战的诱因,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,另一方面来自公司内部的问题,核心是不确定性加剧。

 

  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持续发展,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够与环境互动,并和环境发展的趋势走在一起。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善于在环境变化中掌握机遇,这家公司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,源于在过去10年中,理解并拥抱了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,用适合中国市场的特点,设计了自己的商业模式。

 

  但是10年后,环境改变了,如果依然沿用创业之初的商业模式、产品结构以及市场认知支撑业绩,显然无法持续。借助惯性发展,或可能够完成每一年的指标任务,但已经无法看到更长远的未来。公司决策层知道,这是被业绩掩盖的“虚假繁荣”。这种繁荣会让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,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,并有可能一步步失去已有的市场。

 

  这家公司就是自2011年,意识到需要做出彻底改变,并开始行动。它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受日常工作的局限,以更为广阔的视角观察行业发展的大格局,并思考各种不同寻常事件对整体市场前景的重大影响。

 

  他们强迫自己离开舒适区,到行业之外去找新的机会,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领域、原有的竞争力、原有的经验。公司确定了“资本驱动转型”的“双业务”战略,在2015年成功跨界到服务行业。今天,这家公司的服务平台已经是中国该领域中的领先者。

 

  IBM前任总裁郭士纳说过:“核心领导人的存在对转型能否成功有着深刻的影响。”企业总是希望可以寻找到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,其关键是领导者对于变化的理解以及从中生发出战略的能力。因为今天,企业责任的主体以及组织文化的主体依然在领导者的身上,需要领导者自己来主持企业转型。一旦缺失了领导者转变这个环节,企业转型将很难进行。

 

  特征二:庞大的线上人口谁能错过?

 

  关于互联网的“是与非”争论已久,至今没有定论。重要的不是争议本身,我对互联网最深的理解是,它拥有庞大的新族群。2003年中国网民数是0.79亿,网民渗透率是4.6%;2014年,网民数是6.49亿,网民渗透率是48%;2018年网民数超过8亿;15年间,中国网民数增长了10倍。更重要的是,这个消费人群是最活跃、最有生命力的一族人,他们的能力与需求引领着每一个行业的变化,针对他们的商业模式都有着极强的冲击力与颠覆能力。

 

  互联网技术本身是理解顾客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手段,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此并不擅长。大部分领导者都在利用自己的经验来面对顾客,他们通常有超过10年的行业经验,自认为对于行业与市场有着独特的认识,也很自信于自己的判断。

 

  我自己非常惊讶腾讯这样的公司,它们完全是按照互联网的逻辑,组合新族群展开商业活动。如掌握数据,分析客户行为,选择聚焦哪个细分市场,知道在哪里主动出击,提出自己的关键假设,设计新的商业模式,寻找与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关联并且与顾客亲密地组合在一起等,从而一举获得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。

 

  有人问我,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我的回答是:传统企业层级森严的官僚体制经常模糊了本来应有的对客户的关注,经营管理完全与顾客脱节。或者也可以这样说,这其实不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差距,而是好企业与差企业之间的差距。

 

  现在的事实是,你一定要让自己与庞大的线上族群产生关联,让顾客的体验变得更好,达到极致,在技术创新与顾客需求之间实现完美的连接,从而让企业获得新生。

 

  特征三: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

 

  中国制造在经历了40年连续的高速发展后,不仅告别了改革开放前的物资短缺状况,在今天更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形。一些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幅度甚至超50%。

 

 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全球市场陷入普遍的疲软状态,投资与消费需求不足、物价下降等成为一种常态。新制度学派认为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稀缺,过去是商品稀缺,产业资本扩张,而现在是生产过剩,渠道稀缺,商业资本扩张。新渠道的出现,给基于新渠道的资本扩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。

 

  我认为,生产和渠道的结合还应取决于消费者,问题的关键是消费者在购物时是希望有更多的品牌可供比较和选择,还是忠实于某一个品牌。从这一点上讲,对于生产商而言,渠道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。生产商既要考虑商品的特性,又要考虑消费者的购买习惯,还要平衡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。

 

 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,让这种平衡兼顾到经济效益,并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回应。这个全新的渠道,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、数据技术而形成的价值网络。在“互联网+”之下,当数据产生是全方位、实时、海量的时候,企业间的协作就必须像互联网一样,要求网状、并发、实时的协同。

 

  新的竞争力特征非常明显,包括:运行数据化优势,信息共享化优势,规模效率优势,协同网络化。在全新的渠道关系中,一家企业如果只拥有内部资源能力,或者仅拥有发展内部优势的能力,则会陷入被动的局面。

 

  今天最大的挑战就是:战略机会与你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可能没有关联或者关联不大。这与过去的企业发展路径完全不一样。以前思考战略问题时,会比较多地关心内部资源和能力,关心相对竞争优势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;而今天需要大家特别在意的是,在市场格局中,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也许不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你的企业可不可以与外部机会组合在一起,并为这个新机会建立新的资源与能力,尝试冒险与创新,进行价值创造、价值延伸以及价值共享。

 

  特征四:新进入者改变游戏规则

 

  从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宿舍开始创业,技术来自毕业设计的产品,最终开发出了占据全球70%市场份额的产品—大疆,是第一家将专业无人机推向民用市场的公司,并且在技术、设计、用户体验上都做到了极致。大疆的广告词是:发现世界惊叹之美。大疆用最极致的方法在一个领域深耕,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一个新手能玩飞行器。

 

  诸如大疆这样的“新进入者”,是环境不确定性极为重要的一个诱因。它能很快推动新潮流的兴起,用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获得规模与品牌的影响力,进而改变行业发展的格局,并形成一种新的格局。

 

  作为管理者,必须不断关注新进入者,并真正去思考一些问题:

 

  未来的发展会出现哪些可能的情况?

  这些变化分别会带来哪些机会?

  新进入者的突破会造成什么影响?

  这对你所在行业以及你自己的企业意味着什么?

 

 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自我转换,站在新进入者的立场,像新进入者那样去思考,去理解市场与顾客,去理解行业价值以及相关方的利益。

 

 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切不可低估新生事物的发展势头,很多曾经成功的企业都是在这个问题上失去话语权的。累累前车之辙,这里不再重提。

 

  特征五:共享经济

 

  数据时代,企业的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。因为增长逻辑完全改变了。不再是规模增长、线性增长,而是通过非连续性的变化寻找协同,实现量级增长。

 

  从2019年除夕到初五,8.23亿人使用微信收发红包,同比增长7.12%。单从数字上看,微信运用互联网有效地黏住了消费者,它做了一个道场,受众双方互为因应,让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充满了快乐,从而与“个体”成就彼此。腾讯、小米、阿里巴巴等这些公司,都在打造一个共生经济体,也因这个共生的经济体,不断缔造着新的商业神话。

 

  其实自2016年,也许你会发现“互联网”这个词也落后了,一个新词已经进入人们的语境中,这个词就叫“共享经济”。共享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?就是离散程度越高,价值集中程度越快。那些分散程度高的行业,已经开始被共享经济所改造,如出租行业、旅游、咖啡餐饮,甚至包括教育。

 

 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,得益于技术,人们了解资讯和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。因为互联网、电视、iPad、云技术等,传播与沟通的创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这些技术令人与世界的沟通变得更多元、更丰富、更复杂。在今天能够获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,往往都会主动拥抱创新,认识变化,欣赏并利用这些变化,通过互动与沟通,让自己更加具有影响力。

 

  人人参与、共创与共享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。让大家连接在一起,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学习的事情,就如华为、苹果公司、新传媒等,技术让一切皆有可能,也让人们拥有新感受和新机会,这些新感受和新机会又会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创新。尝试新东西和设计新沟通与互动平台,的确是很令人兴奋的事情。

 

  德鲁克在《管理未来》中说:“互惠(reciprocity)将成为国际经济整合的核心原则。这一趋势目前已经难以逆转了,无论你喜欢与否(我就不喜欢)。”坦白讲,我也不喜欢,因为一切都以互惠为原则的话,经济关系会表现为越来越多的贸易集团关系和特征,人与人之间也许会表现为交换关系、价值互换关系,这或许导致人们之间太过功利与商业化。我更喜欢单纯、爱以及不求回报。不过我也知道,不管我是否喜欢,互动与互惠已经成为事实和必然的选择,我们都要面对和接受了。

 
友情链接

在线
沟通

在线
QQ

电话
联系

15919401743

在线
留言